合理而自然的結果       By舒琦 

    當孩子出現了超越規範的行為,通常您都怎麼處理呢?開始先唸唸他,幾次下來無效,開始罵他,真的氣不過時,就修理他。您是不是有落入漩渦無力的感覺呢?最後只能告訴老師,"老師,我都有在管,可是管不動!小孩比較怕老師,比較聽老師的話,請老師幫我好好管管他。"

    為了讓孩子真正學習為自己的行為負責,為了讓第一線的老師能夠顧及多數準備好的孩子的受教權,不要耗費太多精力處理這些周而復始的相同問題,我們有一套簡單,但有效的處理機制,即「停權」機制。

    「滿十八歲可以開車」、「穿著正式服裝才可以進入歌劇院」等,這些都是符合資格所取得的權利。「酒醉駕車,要被罰鍰並扣下車輛」、「在戲院大聲講話,履勸不聽,會被驅趕出戲院」,這是因為民眾沒準備好,不符合做那件事的資格而被取消權利。一樣,在課室中學習,到學校學習,也是一種權利,但,它一樣也有規則要去遵守,當孩子沒準備好能遵守規範時,合理的結果就是「停權」~停止進行該項活動的權利

    「停權」又可稱為剝奪權利,跟處罰是不同的。停權沒有外加在個體身上不必要的負擔,而是拿掉個體原有的權利。當我們背包裡的物品太多,重到背不動時,就只能拿出一些物品,這是合理而自然的結果。

    因此,依每位孩子個人的情況,以及每次事件的不同,孩子也會面對不同程度的「停權」後果。老師初步的會讓孩子在教室一角冷靜,暫時停止參與學習活動,即「停權」;當老師當下的時機與心力,或教室的場域無法讓這個孩子面對自己的問題時,就轉請行政中心或校長室協助,進行「在校停權」;若孩子的事件,經師長判斷,需由家長一起來共同協助時,便會進入「回家停權」階段。

  家庭教育、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,是孩子教育重要的三個環節。而“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”,也是相處最久的老師,因此家庭教育的影響力,遠大過於學校教育。長期下來,經常性造成教學場域困擾的孩子,如果只靠學校教育單方面施力,效果有限,因為,他們的家庭教育拉扯的力量更大,就像拉扯彈簧兩邊反方向的力量,兩手一鬆開,彈簧又回復原本的樣子。家長的力量方向和學校要一致,才有真正的效用。

    嚴格來說,家長對孩子教育的義務,是沒有時間限制,甚至是沒有義務選擇權的。要想讓孩子真正成長與改變,家長是不可缺席的,所以,學校不能剝奪家長對教養應盡的責任,更不能代替家長的功能。因此,當您在平常上課期間,接到老師的通知,請您到校參與孩子的教育時,不論您手邊再怎麼忙,您人在多麼遠的地點,千萬別輕易放掉您的權利。

    當家長因為孩子教養問題,必須暫時放下手邊的工作,換個角度來想,這是不是我們的孩子,為家長安排的「停權」~暫時停止工作權利呢?是不是家長未善盡家庭教育責任之合理而自然的結果呢?

    不論孩子或大人,都必須面對合理而自然的結果,您同意嗎?

停學機制Q & A      By大千 

    「教育無他,唯有愛與榜樣。」人文對待孩子的態度一向都是「溫和而堅定」。能做到「溫和」,表示人文老師對孩子的「愛與尊重」。但若只有愛而沒有榜樣,容易淪為溺愛,愛之反而害之。

    榜樣呢,是以身教、言教來引導孩子下意識模仿老師的方式,讓他們也自然而然地對人尊重有禮,文質彬彬。這個潛移默化的過程雖是緩慢,但是有效根本解決之道。當然,孩子短期內尚未受影響而轉化性格時,用堅定的態度提醒孩子「目前你犯錯了,需要調整。」也是另一種榜樣。堅定並不代表要兇,而是藉由清楚的界限提醒,就像一面鏡子,鏡子不會罵孩子衣衫不整,而是提供孩子一個「合理的回饋系統」,真實映照出孩子的言行,幫助他注意到自己,進而修正自身的行為。

    人文老師對待孩子的愛與榜樣可是有目共睹,可惜的是,孩子並不是只會受到老師的影響。孩子會受到媒體、同學、朋友,還有最大的影響,她們的父母。

這也是為什麼人文強調「家長合夥人」的原因。邯鄲學步為何失敗?原因就像孩子若在學校聽到「老師說不能闖紅燈」,但是「每天上學都看見自己父親闖紅燈」一樣。

     或許有些家長覺得,人文管太多了,管孩子還不夠,管到別人家的家務事去了!!但事實上,要讓孩子正常健康的成長,沒有合夥人的「愛與榜樣」,人文團隊註定失敗。在付出極大心力投注在孩子身上之後,失敗的感覺特別令人氣餒。

    那麼,需要合夥人一同出力的地方有哪些呢??如何具體的說明,合夥人該如何跟學校合作一起給孩子良好的「愛與榜樣」呢?? 就拿我個人最常接觸的業務,校長室的停學機制來舉個實例。首先為了討論方便,需要對於「停學」這個字,澄清一些誤解:

一、 「停學是處罰,人文不是不處罰學生嗎??

 答:  停學此詞容易引發負面聯想,也容易被同學跟家長認為是「處罰的手段」。

事實上人文「沒有處罰」,只有「合理的後果」。

      「合理的後果」跟「處罰」不同,假設王小名在上課搗蛋,老師罰他掃廁所,這是處罰。掃廁所跟他在班上的行為沒有關係。如果用打罵的方式處罰更糟,不但跟孩子行為沒有相關,甚至還隱含著大人想要控制或報復孩子的動機。

    處罰通常會導致孩子的報復,或陽奉陰違,但不能讓孩子從中獲得學習。一旦執法的人員一不在,或賞罰的機制暫停,負面行為不久就回復。

    人文不用處罰,孩子一旦犯錯,老師會用「溫和而堅定」的方式跟孩子談話,但很可惜的是往往人文的家長與老師都很「溫和」,遇到孩子耍賴、求情或討價還價,就容易鬆動界限失去「堅定」。

     有些孩子非常知道某個老師界限很有彈性,他就會不斷地重複「反抗~衝突~妥協~獲得利益」的過程,與老師大玩遊戲。假如我是小孩,如果每次在班上胡鬧,都可以讓至少一個大人(老師或家長)為我忙碌至少半小時,我雖然不太喜歡大人對我的碎碎念申誡的那部分,但可以我可以獨佔(或從其他小朋友手中搶走)大人大量的注意力,何樂而不為? 所以,「不停學」是鼓勵孩子持續使用錯誤的方式跟人互動,自傷傷人,這對孩子未來的人生有害。他終有一天會踏出人文面對真實的社會,我們不希望他因為沒學到「帶的走的能力」而受傷。

    那「當一個孩子在上課時選擇不參與課程,而是打、罵、捉弄同學或師長,他其實就是在表達「我不想上課,我只想…!」。這時老師多半會溫和的提醒她,但是如果她不斷再犯,這時後「停學是她自己選擇的合理後果」。如果這時後若大人先是板起臉孔說教一番之後,又給他一次機會。這等於鼓勵他犯錯。

 

【待續】3/13


「停學不就整天的課都上不到了,老師你能不能只停一節?」;「能不能改成明天下午,社團課的時候停??」;「這樣不會剝奪孩子的受教權??

答:「教育部曾於報紙公告,可對行為乖張、不聽教的學生實施停學制度。」故若某位學生做出對同學或師長挑釁、施暴等干擾行為,造成其他同學精神、肉體上的威脅,事實上她早已先侵犯了其他同學之受教權。 考慮其他多數同學的受教權,該生的停學更是「合理、合法的後果」

    同時「受教」一詞,非只局限於學科上的受教,人格與道德的受教更是學校教育不可缺的一環。停學因為字面上有停止學習的意思,容易產生誤解。事實上,停學,反而是這樣的學生最迫切需要的學習。在家或在校長室,要求該生做反省與思索,會增進該生「後設認知」的能力,並從中學到「新的、有效的人際互動模式」。

 

三「停學真的有效嗎?」「學生會不會就在校長室閒晃、浪費時間? 」「會不會有學生把停學當放假?然後故意犯錯好來度假?」

 

答:事實上,每個來校長室的孩子待久了,都會覺得很無聊、不好受。當他一個人在校長室時,會非常懷念能參與課堂的時光。這會提醒她自己有多麼喜歡能在課堂中跟同學老師互動,這會提醒他,更清楚所犯的錯誤,或想避免下次需要來到校長室的狀況。

     多半的孩子自省能力尚未發展,需要外力的協助。如果單從「行為的後果」,恐怕孩子要進出許多次才能完成。故老師會做一些協助。(詳見下段)

 

「學生到達校長室之後,老師會如何處理? 

答:流程如下

   (1).隔離學生使其情緒平穩(校長室、行政辦公室、冷靜室,此舉可以讓孩子遠離周圍圍觀、挑釁的同學更快能讓情緒穩定。)

   (2).等該生冷靜下來之後,給他一隻筆一張紙。讓學生寫下

  •    A 具體描述事件發生情形。
  •    B 對該事件的反省
  •    C 想出如何預防該事件重複發生的策略

 

執行長:「將孩子隔離在一個安全的空間(如校長室),給他紙筆即可。大人不需要一直在現場,這樣孩子要東拉西扯或耍賴拖延就沒有對象。每隔固定時間,老師去巡一下即可。」

 

  (3) 老師試圖了解事發經過時,會提供機會讓發生衝突的雙方當面敘述衝突過程 (重新描述可以幫助孩子釐清自己的情緒,且事後回述時,有機會讓「他人或外界環境」提供回饋,讓孩子有核對反思的機會。)孩子會犯錯往往是出手打人時沒想太多,所以事後有機會讓他好好想整個過程,會有很大的幫助。

 

   有時候剛到校長室的兩人火氣仍很大,且相互指責對方:「都是他的錯!」「是他先出手的!!」這時需要老師建立對話規則來滅火。~~預防搶話、打岔與持續挑釁,讓雙方學生輪流說與聽,可以幫助學生了解客觀現實。也可以理解對方為什麼這麼生氣?” 的原因,整個回述的過程都在增進孩子的後設認知。

 

  (4) 想「如何預防該事件重複發生的策略」,可以訓練孩子反思的能力。老師通常不會急著就把大人眼中的最佳解決策略丟出來。給孩子時間,信任她們可以解決自己的問題。老師協助孩子的部份是,幫助孩子挑選出一到兩個實際可行的策略,並幫助她們擬定「該如何實行策略的方案? 簽定執行策略的行為契約,方便老師定期追蹤孩子執行「新的行為策略」的成效。

    例如:「某學生說:”我會不再對OOO罵髒話,改成每天跟他打招呼,常說謝謝對不起。那老師就要確認,他在立下承諾之後一周,每天對OO說了幾次,至於要如何記錄與追蹤」

(5)聯絡家長,無論是「在家停學」或「在校停學」,都會聯絡家長。尤其是「在家停學」一定會先請家長到校了解狀況之後,再把孩子接回去。

    跟孩子說明停學處分時,要讓孩子知道:「這次的停學是因為你今天所做的OOO合理結果。停學並非是處罰,而是你學習「對自己行為的後果負責」的好時機。請利用這段時間好好的反省(如需要,需為自己損壞的人事物做出補償),並想一下在未來要如何預防本事件再度發生。」

「在校停學」結束前兩分鐘,又會再度提醒學生一次:「本次的停學處分是因

應你今日OO行為的「合理後果」,並非處罰。留在這邊是為了自己的行為負責的結果。你已經完成了你的反省,請記住你想出的新策略並在未來運用它。」

 

 

五、 在家停學需要家長合夥人參與、到校的意義何在?

   答:有些家長深信「人文中小」擁有一喝見效的神奇配方,不論孩子有什麼疑難雜症,就信任(或丟給)學校處理即可。事實上,神奇的配方裡面最重要的藥材,是家長的合夥。沒有了這一味藥,其他的藥群龍無首,只能壓壓病表,到頭來白忙一場。

   執行長說過:「孩子發生狀況,人文的老師多半都習慣在學校處理妥當,長期這樣會讓家長覺得孩子的一切行為如常,不需特別關注。」在孩子小感冒時,就通知家長,可以讓家長有「病識感」。不會將小病養成大病,最後被通知要動大手術時,一臉錯愕。甚至責怪學校沒有盡通報責任。

   在課堂內孩子如果總是會覺得無聊,想作弄同學取樂,來引起老師注意。多半是缺乏家長關注的小孩。學校老師再如何萬能,也無法取代家長在孩子心中的地位。家長給五分鐘的關注,有可能會比學校老師30分鐘的傾聽更能滿足孩子心中的安全依附。故請家長到校可以當場了解孩子的行為,並讓他了解「孩子不是在家忽略,放在學校就會自然好」是必須的。忙於工作的家長除了容易忽略孩子的需求以外,通常也很少參與班親會,也不看聯絡簿,幾乎不到學校的各式活動。

    孩子違反校規或出狀況,看似危機實為轉機。違規行為的背後,其實是孩子在散發「求救、需要被看見的訊號」。故此時不聯絡家長,要等到何時?? 校方認為我們一定會要求家長排除萬難,暫時放下工作立刻到校,此舉可以強化家長對於與學校合夥共同教養孩子的責任。

     許多生活習慣,光是在校的八小時,是無法養成的。以「希望讓孩子少看電視、準時完成作業或養成閱讀習慣」為例,如果家長用嘴巴命孩子去用功,自己卻在客廳看電視,孩子很難養成真正的學習習慣。更不用提諸如:飲食習慣、情緒管控、人際互動、等的方式,孩子幾乎都是下意識複製父母的行為。

    就孩子的眼光而言,老師每學期、每節課就會換來換去。老師也像父母一樣,負責我吃穿等基本生存。今天我在A老師面前犯錯,裝乖一陣子混過去,下次換B老師再來一次也無妨。但是如果學校老師跟家長溝通與教養策略是同步一至時,孩子才會放在心上。

   「在家停學」更需要家長配合一些「技術性的細節」才能成功,包括:

A 需要家長配何監護孩子在家停學時的作息~~回家是為了反省。不然孩子若窩在家看電視、打電動,那就失去停學的意義。」

B 協助孩子完成「反省單」時,也是家長讓孩子學習「成人如何解決人際糾紛」時的好時機。一起努力找出「未來預防事件再度發生的策略」。這個策略的實行,也比較能在校與在家一同被追蹤。

C 跟孩子說明停學處分時,要讓孩子知道:「等你準備好了,學校隨時歡迎你回校。」在家停學並非是處罰,而是讓孩子學習「對自己行為的後果負責」的好時機。」  以上這三項,會請家長簽名,表示願意協助校方執行。

 

六、「有沒有比停學更快速有效的方法??? 「如果回家停學也沒有效果呢?」

  答: 根據經驗,停學並且來校長室再學習,對於在課堂上嬉鬧打罵的同學,是有實質效果的。例如從統計數據可以看出,某生從學期初平均每隔2天就打架一次,到學期末的隔了半月才打一次。

     會採取停學的策略,也跟人文目前老師的人力、物力資源與「需要特殊關懷學生」的比例已經達到瀕臨極限的狀況有關。執行長在上學期末察覺到這股警訊,因此催生了「兒童及青少年性格調育潛能開發中心」與「YOYO優勢智慧動能教室」,就是想用額外的資源與合夥人的投入,共同打造一個可以讓孩子重拾學習動能的環境。這個策略成功地使本學期被停學的人數急速下滑。

    但假設某學生在一學期內,已達三次「回家停學」~需要家長立即帶回的情況。這表示這個孩子急需被關注,有可能「停學策略」對這個孩子緩不濟急,或是家長因為無法認同停學策略,而使孩子在家停學並沒有達到實質反省。這時校長會招開「轉介會議」,請家長會代表、家長、老師們列席。會議的目的,除了讓家長了解合夥人的角色以外,也希望家長能配合學校,共同研擬為該生量身訂作的輔導策略,且家長本人也願意接受「性格調育潛能開發中心」諮詢協助,與孩子共同成長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人文反霸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