選擇理論

上週有提問:「當孩子做出□□□這樣誇張的行為,難不成你仍要我只愛孩子就好?」答: 「沒錯,因為這是我們唯一能做的事情!」

空格內的行為嚴重度依家長個人認定而不同。有人覺得「不願意繼續練鋼琴的女兒已經很叛逆了」;有人覺得抽菸喝酒才太過分;也有家長覺得上述行為都還好,但他絕對不接受孩子偷竊或說謊。別擔心,「選擇理論」並非要家長或老師什麼都不做,接受孩子學壞,而是幫助親師做出一個好選擇。當我們做出好選擇時,很有可能孩子將來完全不會出問題,但即使偶有狀況,都會比過去好解決。選擇理論想告訴我們,當親子有困擾時,我們永遠不可能讓對方看清「我是對的、你是錯的」來解決問題。所以,當我們執著於對錯時,我們很可能希望改變孩子而非改變自己,讓自己做一些很實際但從未做過的事。最後導致──跟孩子的關係越來越糟,且孩子的□□□行為完全沒改變。那該怎麼辦?選擇理論告訴我們:「我們所有的言行皆出自於自己的選擇,而我們真實擁有最大控制的部分,也只有自己的選擇,而非別人的選擇。一旦我開始了解自己當下正在選擇說什麼、做什麼,將幫助我們不會說出這樣的話:「你不知道,是孩子逼我的!當她完全不照我的話做,還做出□□□這樣誇張的行為。我豈能有選擇?」是的,我們永遠可以選擇──選擇外控,或內控。

當我們選擇外控時,我們的外在行為就會表現出七種要命的壞習慣 ──批評、責備、抱怨、 囉嗦、威脅、懲罰、用獎賞控制,而這七個壞習慣會讓所有的人際關係變差。所以當下次大人遇到「孩子錯我對」時先放棄這些壞習慣,將會遠勝過什麼都不做。但若行有餘力,平時就用七種建立關係的好習慣~關懷、信任、傾聽、支持、協助、親近、與鼓勵來取代上者,效果會更好。

換句話說,暫時放下誰對誰錯,而是要去思考你想說的或想做的,將會維繫還是破壞你們之間的關係?若選擇為了增進師生或親子關係,或許有時候你可能要先考慮讓步。

我猜有些老師跟我一樣,會擔心讓步的此例一開,恐怕孩子會得寸進尺。其實不會,理由將與「如何運用新方法跟孩子協商」一同於下周再說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人文反霸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